跳至主要内容

《認識耶穌》:馬可福音簡介

 《馬可福音》

(希臘文τὸ 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是在新約聖經中記錄主耶穌的生平四福音書中的一本。在新約中,有四本書是記錄主耶穌的生平,而除了約翰福音以外,其餘的三本的記載都非常相像,故此被稱為“符類福音”或是“對觀福音”。

本書的作者一般被認為是約翰馬可,早期教父也普遍認為此福音書是使徒彼得口述耶穌的事蹟,而馬可記錄(二世紀中,殉道者尤斯丁(Justin Martyr)稱《可》為:“彼得回憶錄”)。約翰馬可是來自早期在耶路撒冷教會中顯赫的家庭(徒12:12)。巴拿巴(西4:10)是他的親戚,使徒保羅第一次宣教之旅與巴拿巴和馬可同行。只是馬可在不知原因之下,半途就離開了宣教團隊。這舉動引起保羅在第二次宣教之旅拒絕與馬可同行,而引發爭執,後來導致保羅與巴拿巴在宣教的團隊上分道揚鑣。但是在後期,當使徒彼得在寫《彼得前書》時有提到馬可與他在一起,甚至還稱馬可是“我兒子”。使徒保羅在後期也在書信中記錄,馬可與他有益。


按照教會的歷史傳統,據說在主後49年,馬可到達了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在哪裡建立了亞歷山大教會。後來馬可就成為了亞歷山大第一任主教,並被尊為非洲基督教會的建立者。據說,馬可也是在羅馬皇帝尼祿的逼迫下,為主殉道。關於聖馬可殉道的時間尚不確定,有可能是在公元68年或者公元74年。

《馬可福音》的撰寫的時間應該是比其他福音書較早,學者認為約在主後65-70年間。當時猶太和加利利地區仍然在羅馬的統治。羅馬皇帝尼祿開始仇視基督教,因此在這段期間,教會面對大規模的逼迫。主後64年,因為羅馬城嚴重大火,羅馬皇帝尼祿更是將這個火災的源頭指向基督教,因此對基督徒的抓補,殺害就越來越烈。當時教會的領袖,使徒保羅和彼得也是在此時為主殉道。馬可福音的撰寫就是為了要鼓勵並安慰當時在苦難中的基督徒,盼望耶穌的生命來幫助信徒度過苦難,讓信徒可以更深認識耶穌與福音的本質。就算面對再大的困難,都願意跟隨主到底。



因此,《馬可福音》中,作者把焦點放在主耶穌的身份,工作,使命,犧牲與復活。作者清楚的強調耶穌的使命:“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做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5節)主耶穌雖是神的兒子,但是祂卻謙卑的如僕人般去服事這個世人,祂走入當時被邊沿化的人,接近那些卑微的窮人,甚至還接觸因為不潔淨而被趕離社區的麻風病人,被鬼附的人。祂不但向世人宣講天國的福音,祂更是呼籲世人悔改,祂在加利利的服事更是讓世人看見神愛的彰顯。


點擊收聽播客 Podcast:馬可福音簡介


评论

  1. 很难想象,当时的基督徒是在经历一个怎样的悲惨苦难和动荡不安的朝代, 却依然可以坚信基督信仰和盼望耶稣基督的救赎。似乎除了悔改, 信马可福音,相信信实的耶稣基督,方能得着安慰和鼓励的继续跟随主耶稣基督 !让生命依然有着盼望和力量 !

    回复删除
  2. 真心体谅当下的逼迫福音和天父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和信靠与坚定,在福音里广传与展现,没有马可的谦卑撰写与后续的整合,无论是当下的以色列人还是我们,都字里行间体验不到真理的意义和祂对人类的永恒保守与慈爱,感谢一切的努力,从耶稣基督到马丁路德的改教,才有今天最后的马可福音,广传世上,永续造福全地。

    回复删除
  3. 读马可福音书,才知道马可是为了要鼓励并安慰当时在苦难中的基督,保持对主忠信不渝的信靠而写。今天我们也处在战争,信仰逼迫和疾病当中。祈求神透过这本书向我们说话,也让我们去关怀和鼓励别人。

    回复删除
  4. 读马可福音书,才知道马可是为了要鼓励并安慰当时在苦难中的基督,保持对主忠信不渝的信靠而写。今天我们也处在战争,信仰逼迫和疾病当中。祈求神透过这本书向我们说话,也让我们去关怀和鼓励别人。(颜淑冰)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認識耶穌》Day 6 醫治麻風病人

點擊聽播客: Day 6 醫治麻風病人   2020年自2月起,新冠狀肺炎蔓延全球,奪走很多人的寶貴性命。因此被診斷確診的病人都需要被立刻深度治療,甚至有接觸過人也需要被隔離,觀察。因為這病不單是大流行,更是迅速傳染。 在新約時代,若是有人染上麻風病更是如此。 為了堅守舊約的律法 ( 利未記13章45節-46節:“ 45  「身上有長大痲瘋災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髮,蒙著上唇,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  46  災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潔淨;他既是不潔淨,就要獨居營外。」  ) , 所以為了避免沾染麻風病的污穢,群眾會向痲瘋病人丟擲石塊,以防止他們接近。倘若街上有痲瘋病人,拉比是 不會吃那條街上買回來的東西。甚至 有大痲瘋病的人,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叫:“不潔淨了,不潔淨了”,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髲,蒙著上唇,讓人一看到就認出而且遠遠避開;他必須被驅趕遠離社區,遠離人群。所以 當時患上 痲瘋病的人都被當成絕症,真的是生不如死。 今日的經文及提到,有個麻風病人來求耶穌潔淨他。對這位麻風病人來說,我相信,他到耶穌的跟前已經是極大的嘗試。因為一般的拉比,文士或是法利賽人會遠遠就跑離他。但是我們看到耶穌不單沒有離開,反而還為他 動了慈心 ,並且做了猶太人不會,不敢,甚至不願做的事情:那就是伸手摸他。這個舉動是顛覆了猶太人對傳統和律法看法。 這個大麻風病人在尋求耶穌的時候所說的話就告知我們,他其實是在一個試探的情況。他向主說:“ 「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這位麻風病人想必應該是非常擔心主耶穌可能會拒絕他,甚至立刻跑的遠遠的。但是他應該會被耶穌接下來的動作嚇到,那就是耶穌不但是願意接近他(一個在宗教上不潔淨,加上是會傳染他人的麻風病人),耶穌更是觸摸他,最後叫他得潔淨。馬可是要讓讀者看到主耶穌的事奉超越了傳統,律法,甚至就連猶太人覺得不可醫治的大麻風,耶穌都有能力醫治。 不過耶穌吩咐他按照摩西的律法去見祭司,行了所有的需要的禮儀,就可以回到社區內繼續生活。而且耶穌也是特別吩咐他不 可張揚。只是我們看到這個痊癒的病人卻把事情傳開。這樣反倒讓耶穌不能再公開的進城傳道,反而只能到曠野地去。主耶穌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不是要來被擁戴,而是來把神國的福音傳開。 社會是現實、冷漠的,常棄絕生病、無助的窮...

豈有此理(路加福音6章17-26節)

耶穌在加利利一帶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迴響。祂的傳道,醫治,趕鬼,讓很多人來跟從祂。除了耶穌自己去呼召的門徒(如:彼得,利未等),祂更是吸引了一大票的粉絲,他們來自巴勒斯坦的四方,從猶太全地,到推羅西頓,都湧進在加利利來追隨耶穌。 因此,耶穌需要慎重的為自己設立核心團隊。所以祂就上了山去整夜禱告,最後在眾多門徒中,為自己設立了12使徒。 但是,在下山之後,這些鐵粉還是如洪水般來就近祂。不只是聽道理,他們也指望耶穌可以醫治,甚至他們都想摸耶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耶穌就在山下的平地,向這些跟隨者,說出了這篇《平原寶訓》。 所以,耶穌就以對比的方式要這些門徒認清楚,跟隨祂並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反而若是要認真的跟隨耶穌,他們將會因著耶穌的緣故,面對眾人的誤解和逼迫,在生活上將會有很多困境。因此耶穌是有意要跟隨者不要人云亦云,一窩蜂的來盲從耶穌。反而在這時想清楚,他們即將會遭到眾人的恨惡和誤解。若是如此,他們是否還要繼續跟下去。 《路加福音》面世的當下,當時的教會就是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逼迫。不管是來自猶太人,羅馬人,甚至羅馬政權都因著耶穌的緣故,要下令迫害基督徒。當時基督徒就面對著如同耶穌說的困境,飢餓,貧窮,哭泣,被恨惡。他們是否還有繼續下去? 換成今日,《平原寶訓》也是向我們發出挑戰。我們今日來擁戴耶穌,是否了解跟隨祂的後果?我們若是努力在眾人面前,見證基督的話,我們將會面對世界對我們的逼迫,甚至會因此而貧窮,飢餓,哭泣,被人恨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是否還願意跟下去,還是我們選擇放棄呢? 耶穌說,若是我們仍然願意走下去,這是一條有福的道路,因為在“那日”,神將會扭轉一切,讓我們在祂的國度中享福。就如古時的先知那樣,他們忠心的為主傳達信息,卻被君王百姓殺害。但是神卻紀念他們,為他們申冤。 跟隨耶穌是個受苦的道路,但也是個蒙福的人生。今天我們需要做出決定,是否要跟隨下去? 路加福音6章17-26節 17耶穌和他們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同站的有許多門徒,又有許多百姓,從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並泰爾、西頓的海邊來,都要聽他講道,又指望醫治他們的病; 18還有被污鬼纏磨的,也得了醫治。 19眾人都想要摸他;因為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醫好了他們。 20耶穌舉目看着門徒,說: 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21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

《跟隨耶穌》第十七天:五餅二魚

點擊聽播客: 第 十七天:五餅二魚 在眾多神蹟中,五餅二魚的神蹟應該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確, 使徒約翰在其他三卷福音書面世以後約五十餘年才撰寫《約翰福音》,而書中使徒約翰就記錄了很多其他福音書沒有的的獨有言論和事蹟。但是唯有五餅二魚的神蹟卻是四卷福音書都記載的。雖然從下文,我們理解 耶穌是要以五餅二魚的神蹟來向門徒和百姓說明祂就是“生命之糧”。但是我們可以看見這個神蹟確實給當時的門徒一個深刻的印象。以致使徒約翰即是到了年老,還要刻意寫下這個神蹟的記載。 經文一開始:「 1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 」。開篇的“這事以後”的“事”顯然就是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引發的風波。約翰藉此要告訴讀者,猶太人對耶穌仇視已經開始,而且隨著時間的進展,這個仇恨最終是導致耶穌被他們殺害。 若我們從其他福音書去了解,耶穌當時向渡過加利利海,其實祂想帶著門徒暫時離開群眾去安靜和休息(可 6:31  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   )。耶穌雖是神的兒子,但祂也是人。祂也需要休息,在不斷的辛勞之下,祂需要離開人群,與門徒相處,祂也需要時間去禱告。另外,當時也發生了施洗約翰被希律殺了頭。但是他卻對這個與施洗約翰類似的拉比有興趣( 太  14:1  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 2  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  ),所以耶穌也明白,這個時候,在與當權者正面起衝突是明智之舉,因為耶穌得榮耀的時候還未到來。所以祂有意的遠離市區,避開人群,就是想讓風頭緩一緩。 經文就說到,耶穌渡過“ 提比哩亞海”,其實就是 「加利利海」。這個 古名為基尼烈湖(民三十四11)的 “海”实际是一个淡水湖,后改称革尼撒勒湖(路五1),继称「加利利海」(太四18)。希律安提帕統治加利利的時候,在其西南岸湖畔新建提比哩亚城(23节)作为首都,因此就再度易名「提比哩亚海」。 按照路加福音9章10節“ 10使徒回來,將所做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就帶他們暗暗的離開那裡,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  ”,耶穌與門徒是打算去伯賽大,哪裡也是彼得,安德烈和腓力的故鄉(1:44)。 “ 2 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