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09的博文

Wies Church我这辈子见过最堂皇的教堂

我们的第一站是去了 wies church 维斯教堂,在外表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个中世纪的欧洲教堂而已,可是一进去就会让你大开眼界。整个人在所有的五官上都会被震撼。真的,当我一进去教堂的内部的时候,整个人吓了一跳,这么可以这样,整间的教堂竟然可以那么多富丽堂皇。比起我去过的5星级酒店还漂亮(这是based在教堂的内部设计而不是设备上。)。 这间教堂是天主教的教堂,名字叫做The Wies church维斯教堂,即Wieskirche,全称Wallfahrtskirche zum Gegeißelten Heiland auf der Wies,意为“维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圣教堂”是一间让信徒朝圣(注意1)的教堂。在18世纪开始就有很多的信徒听闻这间教堂的耶稣受苦雕像显灵的故事,因此就有很多的信徒从不同地方来这里朝圣。 (教堂屋顶的壁画-真的叫人傻眼...@.@) 维斯教堂中供奉的是一尊受鞭打的耶稣基督的雕像,由帕特尔·马格努斯·施特劳布(Pater Magnus Straub)和卢卡斯·施魏格尔(Lukas Schweiger)兄弟于1730年在上巴伐利亚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雕刻完成。传说1738年6月14日,维斯的一位名叫玛丽亚·洛吕(Maria Lory)的女农民在救世主雕像的眼睛中看到了几滴眼泪,消息传开以后,很快引来了礼拜和朝圣的人潮,人们蜂拥前往一睹传说中流泪的救世主雕像,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斯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礼拜堂,它就是维斯教堂的前身。 (注意1:朝圣是什么? 基督教原则上并不要求信徒朝圣,但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信徒朝圣后可以得到特别的祝福。相反的,新教也就是基督教则不认为朝圣能取得祝福,但朝圣可令信徒反思圣经的故事。) 维斯教堂的历史: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1745年至1754年,齐默尔曼兄弟在Abt Marinus II. Mayer的带领下建造了现在这座洛可可风格的维斯教堂,圣坛上的画作是由慕尼黑的宫廷画师巴尔塔萨·奥古斯特·阿尔布雷希特(Balthasar August Albrecht)创作的;四位西方世界伟大神学家希尔尼玛斯(Hieronymus)、安波罗修、圣奥古斯丁和额我略一世的雕像,是蒂罗尔画家安东·施图尔姆(Anton Sturm)的成熟期作品;教堂的管风琴造于1957年。 随着巴伐利亚地区政教分离的开始,19世纪初...

蓝天与麦田

在Markus的家过了一夜以后,早上,我们就出发。德国队夏天还真不像夏天,因为出门时的温度是大概14-15度左右。Markus 告诉我们今年夏天有点奇怪,都在下雨,所以就叫我们带冷衣,可是我是来summer school,哪有带什么冷衣来德国,我都带短袖衣服,短裤,结果就硬着头皮出发啦。不过真的很冷,只要一下雨,冷风是直接吹进骨头里的...。 今天Markus告诉我们会去相当多的地方,很远,而且会经过澳大利Austria。刚好夏天的德国10点才天黑,所以可以逛的地方多,我们也有很多的时间去逛逛。西德的地理环境属于比较郊区,虽然我们住在慕尼黑附近,可是一路上看见的都是很大片的麦田。所以一路上的景色真的是非常怡人。而且可能因为没有大型工厂在附近,所以空气也非常的清新。这些景色在马来西亚可能比较难看见。而且夏天的天空就很不一样。在马来西亚(特别在吉隆坡)我们看见的只有灰蒙蒙的天,可是在这里除了雨天的乌云,其他都是一片蓝天。当你看见一片蓝天加上一片遥望无际的麦田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非常愉快。 地球全球化让欧洲国家看见很多新的机会,他们缺少很多资源都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找到,这些大公司就把很多大型的工厂移去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力资源充足,而且工钱远远的比欧洲来的便宜多了,单单就以欧元对马币就知道了,€1-RM5。真的好惨,1000元马币才换200欧元,可是这里的麦当劳也是大概要€3-4元左右。)所以现在的欧洲在环境的污染上是没有我们发展中国家来得那么严重。在这里几乎看不见一间正在冒烟的工厂,人民的环保意识非常的高,从用品到整个环境的管理都是非常的绿意,在车站的垃圾桶是分类回收,而且人民也不会随意乱丢垃圾。所以现在欧洲人是越来越健康,因为住在一个绿化的地区,在德国西部,比较少看见很高的高楼大厦,就算在慕尼黑,也只有几间,更不用说我们那些大到不行的百货公司,因为他们的生活品质与要求比起我们有很大的不一样。他们要得生活不是奢侈的豪华生活,他们只要平静安稳的生活。所以大约5点,最多7点店就关了。星期天休息。所以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里或是在大自然里与家人一起。看起来很闷,其实我很羡慕,我们一辈子劳劳碌碌去工作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来享受,现在他们不用劳碌也已经在享受了。 可是亚洲甚至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就面对环境严重污染,因为为了这些欧洲企业的需要与要求,在亚洲的我们把自己仅有的大自然环境资源...

资料: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血案

这是一些关于1972年慕尼黑的奥运血案的资料,盼望可以让你了解德国历史多一点。 1972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上,主办国新建了现化代比赛场馆,首次使用精确的电子计时器 和激光测距仪,首次开通卫星环球电视直播。当运动会顺利进行了2/3的赛程时,阿布-尼达尔“恐怖公司”的前身“黑九月”,制造了一起奥运史上罕见的惨剧。 9月5日凌晨5点,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4时,当运动员们正准备起床参加奥运会的第10天比赛的时刻,由大约1 0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组成的突击队悄悄来到了奥林匹克村。这些人身穿黑衣服,涂黑了手和脸,带着武器,在朦胧的天色掩护下翻墙进入村内。当时,守卫人员曾看到有人入内,却认为他是那些在深夜出去的之后,又没有带通行证的运动员悄 悄返回住所。 恐怖分子冲进了第三十一区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枪声打破了沉睡的奥运村的寂静。以色列的举重教练莫歇-魏因贝 格尔第一个发现有一小队持枪的人摸到了以色列运动员住处的门口,他大叫一声“逃命!”一排子弹射倒了他。他成为这次事 件的首位牺牲者。以色列队员们从睡梦中惊醒。有人看到几乎赤身裸体的莫歇教练躺在血泊中。一位负责人尤素福-戈特弗罗 在设法关门挡住突击队的时候中弹倒下了。结果有9名以色列运动员成了被劫持的人质。 到了早上9时,整个奥运村被整整12000名警察和24名狙击手重重包围,恐怖分子在中午时分提出要求,要求 的内容包括释放被关在以色列监狱中的200名巴勒斯坦人,并且让他们安全离开西德。经过近一整天的谈判,西德方面同意 派飞机将恐怖分子和人质一起运到开罗,并派出3架直升机把他们从奥运村送往菲斯滕菲尔德的布鲁克军用机场。此时,西德 方面担心以色列人质到达开罗后会有生命危险,决定在机场发动攻击,救出人质。 在机场上,以色列人质们已经同意了和绑架他们的人一起飞住开罗。而德国警方对行动成功并无把握。恐怖分子迫使 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站在前面,然后,恐怖分子的头目检查他们将要乘坐的开往开罗的客机。这使开枪有困难。同时,灯光造成 许多阴影,使人难以分辨出人质和突击队员。然而,德国人还是开火了。一上来就没打中目标,这样就失去了奇袭的威力。 枪声一响,恐怖分子立即像他们威胁的那样向着人质开了枪。联邦德国警备队的扫射还没有停止,9名以色列运动员 已经躺倒在机场上了。一个绑架者在直升飞机里拉响颗手榴弹,直升飞机顿时成了一团大火。...

我在Markus的家

在10-12日,大会安排了我们全部去不同的地区参加当地教会的聚会,还有我们会在那里过夜。我和另外一个来自Tonga(南太平洋小岛国家)的sentimita一起去。来接我们的是教会的执事Markus。德国人是很守时的,我们下午要出门,他大概12点就来了,还与我们一起上课,吃午餐然后才载我们去他的家。他的家是靠近慕尼黑的一个小镇,在那里我也不懂,因为德国的音我都不会。只是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血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以色列选手并杀死他们的事件,他们谈判的机场就在他家附近。 Markus是教会的执事之一,有一个太太,和一男一女。他非常热衷宣教事工,早期的他曾经还与家人一起在非洲刚果服事宣教5年, 现在在一个天主教的旧衣回收福利机构工作。他告诉我虽然他是一个在天主教机构工作的信义会会友。其实早期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离还是非常明显,可是现在的德国也不再计较那么多了。 他的家是我见过最舒服和最喜欢的屋子。如果从前门来看,他的房子好像是一间荒废了的屋子,因为屋子都被树叶遮盖,而且都是草地。可是当我一进去的时候,整个房子无论在摆设,格调,设计都是非常舒服,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房子很大自然。他的后院有一个小客厅,都是以玻璃和木板搭成,所以在那里的阳光很充足,而且在这个小客厅的外面他还放了一个小池,养了几条小鱼,可是这个小池就做的很大自然,看不出来是人造的。而且家庭里面的摆设都是一些他在非洲宣教时的纪念品,所以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客厅,你叫我坐上一个下午不出去,我都愿意,非常的悠闲自在的房子。Markus就邀请我们在小客厅吃晚餐,他就出去烧烤德国的香肠来招待我们,他好像把全部的香肠总类都拿来让我们吃,真的很多不吃完又不好意思,我跟Sentimita真的吃到.....命都没有啦。 Markus非常温情的接待我们,他还特别为了我们,在星期六带我们去德国的风景去走走。他不断的安排预备(德国人的性格大概是全部都要安排好,时间都告诉我们)我真的很期待明天的郊游(好像小学生那样)。 德国人很精准,很有纪律也非常热情,当他带我们去参观他的教会青少年之后回来,他与太太就又在小客厅预备了德国啤酒和红酒,我们就在那个黑夜的星空下漫谈,谈事奉,也谈谈人生。在德国喝啤酒真的不一样,因为德国的啤酒一般都是2-4%酒精,所以比较light,而且比较顺口。喝酒是德国人的文化,可是他们一般都不会醉酒,...

我的非洲同学 ha ku na ma tata

来自14个国家,30位的代表参加这次的summer school。我们要讨论的就是development & religion。全世界5大洲的人都在这里。我们在一次的时间也将近1个多星期,所以默契,了解,友谊是建立起来。非洲的同胞是一个非常参与的学生,他们无论是课题讨论,呈现,发表甚至要领唱,他们都是抢着来做的。特别是一个来自肯亚的牧师,他非常喜欢唱歌,还有一个非洲小女生就喜欢跳舞。所以只要讲员还没有进来,他们就弹吉他,敲鼓,跳舞,然后几个人就慢慢的在后面唱跳和音,非常快乐。拉丁美洲的代表虽然不多,也很快的用西班牙语的歌曲唱和,接着来自巴勒斯坦的代表也加进去,后来印度也来,长桌上就留下最保守的亚洲,欧洲和澳洲在看。 文化的交流与文化的保留。亚洲人比较不敢,心里面可能很想去,可是就是放不下(面子),哈哈!我?通常都是带头跟他们玩在一起的。 非洲是一个很快乐的民族,虽然国家经济都面临很多的困难,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他们更学会赞美上帝。肯亚牧师常常对我说:“ha ku na ma da da ”就是no worry! 保罗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利比书4:4

德国的夏天....很冷!

summer school是我收到的资料,德国信义会mission one world 邀请马新信义会派出代表参加今年的夏日学校。所以夏天应该是有夏天的安排。所以我在收拾衣服的时候,一直在想summer就是夏天应该热的,就算是德国也是热的。起码不会像马来西亚那样,可是也起码不会冷,所以一整个行李箱都是短袖衬衫,短裤,冷衣就带了一件,而且还是没有袖子的,希望可以轻轻松松的去。虽然行李箱也有20公斤(里面都是书和一些礼物)。飞机是到杜拜转机,所以在中东国家起码是热的,可是到了德国的机场,一出飞机,就发现外面的空气比飞机的冷气还冷,衣服又还在行李箱里,所以就硬着头皮走出去,那天好像是16度,在关卡的官员对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德国今年的夏天一直在下雨,已经两个礼拜了。他好像很不高兴天气(想想也是欧洲人难得有阳光,夏天当然是希望大太阳),我跟期待大太阳。不然要在德国买外套那就很贵了。想想用马币1000才换到200的欧元。 在机场一直到宿舍,天气都维持在16度,这几天上课也是如此,欧洲的房间应该里面是都不装冷气设备,只有暖气。如果不打开窗的话,整间课室是非常闷热,可是一打开又很冷。还记得前几天,一到下午就下雨,一下雨温度就降到13有时11度。那时真的是.....冷死了! 德国的夏天(今年而已)非常冷,所以我在德国过的是寒冷的夏天。我常常跟来自非洲的牧师讲,this is Cool summer。他们非常认同。 另外一个就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我是非常惊讶的,那就是这里的太阳是晚上10点才下山。而且早上5点开始天亮,6点完全亮。所以开始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其实不是,因为已经是10点了。所以这个礼拜都在天黑与天亮之间徘徊,我在德国过了一个又冷又长的夏天。 图:这是晚上10点,天才慢慢的暗下来

后人的纪念

Peter牧师是来自Papua New Guinea-简称PNG (如果不知道PNG在那里可以在这个网站看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pua_New_Guinea#Religion ki/Papua_New_Guinea#Religion ”) ,他是山上的原住民牧师。这次来到德国参加这个summer school他非常的兴奋。特别是当Thomas 说到有一个坟墓是属于PNG的宣教士的,他就很激动的说,是不是Johann Flierl的坟墓。他还说出他是1886年。Thomas就二话不说把我们带去,看见这个宣教士的坟墓时,Peter很激动的要我为他拍照(因为他没有相机,在PNG的地方是相当落后的,所以牧师生活并不容易)。他一直看着坟墓,眼中带着激动和感激。因为Johann的宣教,今天PNG几乎都是基督徒。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个把福音带给PNG的人,可是他却是在Lohe牧师的鼓励去PNG宣教的第一个信义会的宣教士。他在1886年到了PNG,1930年退休回到德国,1947年安息主怀。今天PNG有96%的人民是基督徒,当然当中也包含了最多人的天主教(27%),信义会的人数也有占总人口的19.5%。今天因为Johann他的努力,Peter也是其中一个基督徒,所以他非常的感激他。 另外一个也是PNG的宣教士Wilhelm Schuster,他也是在PNG工作了许久的宣教士。他的坟墓中间有一个小洞,然后如果你看下去,那好像是一个吊桥,然后慢慢的在终点就有那个小洞。Thomas告诉我们,当太阳下山的时候,夕阳的光会慢慢的透过这个小洞,然后你就会明白他在墓碑上写的,在黑暗尽头有阳光的意思。他要带给我们的就是,无论宣教有多艰难,多困苦。在终点总是有主的光在照耀。没有牺牲,哪有荣耀。没有付出,又怎样收取呢? 今天有这些PNG的族人仍然记得当初他们的努力,今天我们也记得当初若不是这些宣教士千里迢迢的来到马来西亚努力宣教,今天我们恐怕还在福音门外徘徊。他们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应该纪念,也应该跟上他们的脚步,把耶稣基督的福音带给未信的人。我们不要让福音的火热就停在我们身上,不要只是做一个仅仅得救的基督徒而已,你的生命不只如此罢了,只要你愿意,神会使用你的!

归家吧...

Thomas为我们介绍Neuendettelsau,除了教堂里面的装饰和摆设的神学意义让我大开眼界。接着我们在就在街上慢慢的走。这时,Thomas就带我们去墓场。大家心中觉得奇怪,为什么介绍街道会带我们去坟墓呢?thomas就一直的在前面的走,大伙就慢慢的跟去。走了大概一段时间,我们就来到一个环境非常幽静,而且看起来很不一样的墓场。 第一眼看见德国人的坟墓,真的会觉得很不一样。平常坟墓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不好的,在德国人墓场上都没有这样。在那里只有安静,等候的感觉。thomas告诉我们,德国人的坟墓基本上是向着东边,原因是他们是要朝着东边,等候一天的早晨的来临,第一道的光线是照在这里。他们也相信有一天是会复活,所以在这里继续等候主的再来。所以后人来扫墓的时候,并不是带着忧伤,那是以信心等候,以怀念的不舍来纪念他们。有一个墓碑是Thomas最喜欢的,那就是在墓碑上刻了一行德文,意思是:“在家”。他很喜欢这个墓碑所带出死亡并不是一个结束,乃是回家。息下了今生的劳苦,安静的躺在主的怀里。就像主耶稣对那个与他同钉十架的犯人说 :“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了!” 路加福音23:43。基督徒因着耶稣的救赎,我们没有死亡的害怕,只有归家的盼望。你有家吗? 在这里也埋葬了圣尼古拉教堂的重要牧者Lohe牧师,他的坟墓也是安静在这里等候。 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坟墓,旁边还放着玩具和可爱的玩偶。 带着天真也隐藏了父母的不舍。愿在家园里再见!

意外的感动(Email转帖)与您分享

意外的感動 在Email上看见,与您分享。 無論和誰聊天,如果說到某某得到了哥哥姐姐或者父母的饋贈,大家都會說: 『我要是有這麼好的哥哥姐姐或者父母該有多好啊!』 我們習慣聽到這樣的感嘆和羨慕。 那天,偶然看了一則小故事,講的是一位先生在聖誕節得到哥哥送給他的新跑車。 車子相當漂亮,停放在門前。當他出來準備開著新車去兜風的時候, 發現車子旁邊有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圍繞著車子轉, 眼睛貪婪地看著車子, 一會用手摸摸車身, 一會摸摸輪子。 這位先生走過去。男孩問:『先生,這是你新買的車嗎?』 他說:『不是,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節禮物。』 男孩的眼睛立刻放出異彩,大聲喊道:『哇!是你哥哥送給你的啊!』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男孩感嘆道:『我多麼希望……』 這位先生想,下面的話一定是:『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一個哥哥啊!』 可是,男孩的話卻出乎他的意料, 男孩說:『我多麼希望我也是這樣的哥哥啊!』 男孩意外的回答讓人感動。 他決定帶這個男孩一同去兜風。 男孩興奮地上了車,並同時提出一個要求,說: 『先生,您能不能在另一條街區停一下?』 這位先生按照男孩的請求在另一街區的一所房子跟前停下來。 男孩飛快地跳下車跑到房子裡,不大工夫從房子裡背出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 他把男孩放在門前的台階上,高興地介紹說:『這是我弟弟!』 這位先生看見,他弟弟雙腿嚴重殘疾,不能走路。 男孩興致勃勃地對弟弟說:『弟弟,你看,將來我要給你買的就是這麼一輛漂亮的車。你快看……』 我的雙眼被淚水蒙住,再也看不清眼前的字。 生活中的我們,得到和索取已經成了習慣性思維。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 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認真活在當下。 五年來的早餐 在一個很忙碌的早上,大約是8:30,一個大約八十歲的老人家,想找一個醫生幫他拆線。 他很趕;但醫生正在幫人做手術,所以,他一直在等,不停地看錶。當時這個護士自己不是太忙,看著老人家好像很趕似的,自己又沒什麼好做,好吧!讓我來幫他拆線吧! 我叫那個伯伯先坐下,然後,我再把傷口上的布一層一層地拆下,一邊拆一邊和那個伯伯閒聊。 護士小姐特然好奇地問:「為什麼你這麼趕?」 「是呀!因為我約了人9:00,真不好意思,麻煩了你!」 護士好奇的想:八十多歲的老人家應該不用上班的...

来自韩国信义会的李牧师和朴牧师

summer school 是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信义会牧者同工可以在一起探讨一些课题,也让不同的文化与地区的信义会牧者可以彼此认识,彼此加强联系。与我们一起上课的同工有30位来自14个国家的牧者同工。来自韩国的牧师有两位,李盈何(ho字,因为在中文字里面没有暂时放何字)牧师和朴锺焕牧师。他们两个很可爱也很愿意与人分享,那天看见他的电脑里面有这个介绍他教会的video,就跟他要,而且放在youtube让大家认识韩国的信义会。 韩国信义会的历史大概是50年,会友大约有5000多人。 对不起,没有英文的电影,所以大家看看吧...

圣尼古拉教堂的圣尼古拉

在Neuendettelsau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因为这位圣徒而命名,虽然基督教没有认同圣徒的观念,可是教会也因为他的为人所做的非常动人,就保留了他的像在教堂的圣坛旁边。开始我进来教堂的时候也是很奇怪,为什么基督教会有一个教皇的像在教堂里面,因为当时马丁路德与教皇因为赎罪卷已经是火红火热,为什么改教后的信义会既然还保留教皇的像,后来经过Thomas 的解释原来是圣尼古拉的像。圣尼古拉是谁呢?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结果就在wikipedia上找到了答案,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圣尼古拉(希腊文:Άγιος Νικόλαος,字面意思为“人民的胜利”,约270年~343年)基督教圣徒,米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他被认为是给人悄悄赠送礼物的圣徒(即圣诞老人的原型)。由于他的遗骨在1087年被迁到意大利城市巴里,所以有时他也被称作“巴里的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生于吕基亚(罗马帝国设在亚洲的一个行省)的一座希腊殖民城市帕塔拉(位于今土耳其境内)。[1] 他从年轻时就全力投身于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后成为米拉城的主教。作为水手的主保圣人,据说他本人曾是一名水手或渔夫。但其他记载则认为他出生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所以更可能是他的家族所拥有的产业包括捕鱼业。 一般认为圣尼古拉的宗教活动始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戴克里先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大规模迫害基督教徒的皇帝;在他以后的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圣尼古拉在这一时期的迫害中幸免于难。不久东部皇帝李锡尼上台,他不仅容忍而且优待基督教,于是教会在他统治下迅速发展起来。圣尼古拉在李锡尼在位时期成为米拉主教,据说他毁坏了教区内的许多异教神庙。圣尼古拉也以反对阿里乌派著称。他参加了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可能在会议上带头谴责阿里乌。一些传说说他与阿里乌在会上发生肢体冲突。 圣尼古拉被封圣的时间可能相当早。在查士丁 尼一世(527年–565年在位)统治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就建起了一座以圣尼古拉命名的教堂。 圣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纪念。东正教会尤其重视对他的纪念。在东欧国家和比利时,圣尼古拉是水手、商人、弓箭手、儿童和学生的主保圣人。他也是俄罗斯的主保圣人之一,以及巴兰基亚(在哥伦比亚)、巴里、阿姆斯特丹和拜特贾拉(在巴勒斯坦)等城市的主保圣人。 全世界有许多教堂是以圣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 资料取自: http://z...

洗礼盆-新生命的开始

在路德宗(信义宗)的教堂,通常会看见洗礼盆是在正中央的方向,非常显眼,特别是在圣坛的前面。有人可能会觉得那不是很奇怪,因为那样很阻碍,如果会友要上前领圣餐,有要绕过它才可以到圣台上。可是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洗礼台代表了新生命的开始,不但是可以让会众在崇拜的时候清楚的见证孩童或成人的洗礼,设立在前面其实也是为了让会众可以清楚看见这个洗礼台。因为是为了让会众每一次进入教堂的时候,可以看见这个洗礼台就可以回想起他洗礼的时候的那个情景,也让他可以回顾和纪念他的新生命的开始,回想当时的感动,回想当时的情况,这样可以再一次的被激励,被感动回到神的面前。每一次进来就好象看见自己初洗礼的情景,回想自己这些年来的进展,当步出这个教堂,心就再一次被上帝的灵激励。 新生命是不断的成长的...人对神的认识也是如此。 Mar 16:16 :信而受洗的就必得救,不信的就必定罪.

高举上帝的话的讲台

圣尼古拉教堂的讲台是典型的欧洲改革教会的讲台。它被建在高处,当牧者要讲道的时候,他必须爬上楼梯,一直到这个讲台上面,然后开始讲道。这是承接了马丁路德当时宗教改革时所提倡的几个“惟独”的其中一个,那就是“惟独圣道”。在教会历史清楚记载:当《圣经》真道未被传讲和持守的时侯,教会就会慢慢的处于黑暗之中。中世纪教会有一千年之久,被称为是「黑暗时代」,正因《圣经》真道被遮蔽、谬讲。那时除了圣职人员-神父等才能够看圣经,而且那时的圣经只是翻译成为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以当时就算信徒自己有机会看圣经也看不懂。所以那个时候,神的道没有好好的被宣讲,结果整个教会(大公教会)就陷在迷信,混乱和无知当中。不但教会被蒙蔽,就连整个的欧洲都面临在1000年的“黑暗时代”里。在十六世纪,神兴起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等改教家,带来「宗教改革」,高举《圣经》真道,持守「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因信基督称义,唯独基督是中心,唯独神得荣耀」,带来教会的更新与复兴。 讲道的复兴也带来了崇拜的复兴,人们透过明白神的话,而得以认识所敬拜的神。不再落入无意义的崇拜中。可见,讲道与真实意义的崇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真理的重视会使人更深地向神发出崇拜,真理就是引导人认识并敬拜这一位独一的真神。马丁路德曾有《会众崇拜程序备览》一小册子中说道 :“总而言之,凡事须以圣道的教导为重,其它事物可省减,唯独圣道的教导不可省略,没有任何事物比圣道的益处更大。……” 慈运理则比马丁路德更为激进,认为信徒只应单单聆听上帝的道。他坚持单以圣道为崇拜的整体。这立场也影响了加尔文派的信徒。 所以一般在欧洲的教堂的讲台都是这样,高高在上。我不懂是不是从马丁路德开始,讲台就要建得那么高,可是那天星期天的崇拜,我就坐在下面举头仰望在台上的牧师证道的时候,虽然听不懂,(因为是德文)可是我也会很专心的“看”牧师的讲道,体会当时信徒每个星期很期待的来到教堂听道的心情,真的明白唯有上帝的道才是改变人心的。 今天城市的教会为了现代人的需要,对整个教会的崇拜仪式做了很多的改变。传统的仪式就变成简单的方式进行,选择按照信徒喜欢的方式来增加或减少崇拜的内容。结果讲道就变成了一个大减价的产品。讲道的故事要很多,特别是个人见证占据了讲道的大部分。对解释圣经就变成只是读经,其他都用一些故事,笑话,个人见证来讲道。回想到当时的先贤为了我们下一代用血与泪来争取...

十字架上的耶稣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虽然主要是为了要斥责当时教皇售卖的赎罪卷以外,其实有很大的改变就是在整个天主教的敬拜仪式,教堂的布置与设计等。所以当我们一进圣尼哥拉教堂的时候,Thomas就直接问我们,这间教堂有什么不一样?虽然没有人回答,我的心就很想知道,为什么耶稣还挂在十字架上。我们一般知道,只有天主教的十字架上是有耶稣像的,而一般改革宗或是基督教的十字架是没有耶稣的像的。Thomas针对这个就告诉我们,其实马丁路德本身是很看重耶稣的受难,所以一般德国的信义会教堂多数是有耶稣的像。这不是偶像崇拜,乃是为了让信徒进来教堂崇拜的时候,看见十架上的耶稣的时候,可以想起耶稣为我们流的宝血与受的苦难。让信徒常常纪念耶稣的受难是为了让信徒可以更加有力量去面对苦难的生活。这就是十架神学的精粹,神至高的荣耀是从羞辱的十字架而产生的,没有受难,就没有复活的荣耀。所以信义会的徽章里面的十字架是黑色的,因为这就是马丁路德非常强调的羞辱的十架。那么我们这些教堂里面没有耶稣的十字架有这么办?难道就错了吗?Thomas也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们,一般亚洲,非洲或美洲的基督教教堂十字架没有耶稣是因为,比较看中复活。在神学上比较强调耶稣的复活。 就好象当我们看见空的坟墓一样,我们就知道耶稣已经复活。因为耶稣的复活,我们才不再惧怕死亡,不再成为罪的傀儡。因为主已经战胜死亡的权势,败坏魔鬼的辖制了。那么我们的十架与欧洲的十架有没有矛盾或相对呢?Thomas告诉我们,其实受难与复活是两个不能分开的真理。我们知道没有受难就没有复活,没有复活,我们也没有盼望。这两个是一齐并行的真理,这也是我们基督教的核心。两个缺一不可。 就一个简单的十字架,Thomas就给我上了一个很深的神学课程,其实历史中是隐藏了很多重要的咨询的,不要忽视历史,那是要在历史中学习功课,更加向前行,也不要把历史丢掉。

教堂里的三幅彩色玻璃

一走进去,第一个吸引你的目光的肯定就是教堂里面的三幅彩色玻璃,这彩色玻璃非常的抢眼。在庄严之下带出了恩典的慈光,让走进来的人心不禁松下来。看着这三幅的彩色玻璃在正上前方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慢慢的安静下来。 (如果有时间就在下午的时间进来,那时通常没有人,一个人在这里默默的祈祷,与唱诗,你会有另一种的体验。) Thomas 当时就叫大家坐下,安静的享受在教堂里面的宁静。让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在宁静下慢慢安静下来。那是有一个来自非洲的弟兄就静静的哼起诗歌来,大伙也一起慢慢的唱起来,声音不大,可是这是一个让我体会很深的敬拜。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一代拥有新的思想,新的需要,所以认为传统的音乐,诗歌,甚至这些摆设都已经过时了。就把这些宝贝一扫而空。只要现代的短诗(我并没有反对短诗,我只是觉得传统的也很重要,为什么就是不能有一个平衡的情况,两者并用),只要电子乐器。我只是觉得可惜,不要把宝贝丢掉。 这三个彩色玻璃是三个基督教里很重要的人物,中间的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左边的是使徒保罗,右边的是使徒彼得。先来讲使徒保罗,保罗的手上有两个东西。左手就是拿着圣经,也表示他为神的话大发热心,传讲上帝的道。他也写了不少的书信来帮助当时的信徒,当然今天我们也在当中收益不少。右手拿着一支长剑,代表着这是要歼灭敌人的武器。可是这不表示我们就要去拿武器去打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共同的敌人也只有一个,是恶者撒旦和其他的邪灵。我们的武器也只有一个,以弗所书提到了信徒的全幅军装,特别在6:17提出了:“拿着圣灵的宝剑,那就是神的道”原来神的道才是我们基督徒的有力武器,这个武器是歼灭敌人诡计和试探诱惑。可是现今信徒很多不再读经,好好查考圣经。很多教会也没有好好的释经讲道,讲道有80%是个人见证,主观的经历。常常都是圣灵感动他,没有按照圣经里面所讲的去分析解释,让信徒清楚知道圣经要告诉的真理,反而一面的标榜个人经验,特别的启示等。圣灵的宝剑就一直被放在一旁不用。所以现今的很多的基督徒上战场带枪就忘了带子弹。那怪越来越信徒不能面对苦难,承受苦难的压力,信耶稣只要过的好就好了。 接下来就是在右边的彩色玻璃,那就是使徒彼得。要认识中古世纪对彼得的画像其实很容易。一般如果我们见到有圣徒的画像是拿着钥匙的,那就是指彼得。因为在马太福音16章18节-19节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盘石上,阴间...

圣尼古拉教堂

进入这间教堂,整个人的心就会安静下来。看着整个教堂里的装潢就会叫人有一股敬畏的感觉。圣尼古拉教堂是建于800年前的教堂,当然那时整个欧洲只有一个教会,那就是大公教会,也就是Catholic Church。可是在1517年改教以后的18世纪,当Lohe 牧师到来以后,努力爱神,爱人。在neuendettlsau的居民越来越多,信徒越来越多以后。教会就不能容纳这么多的人,结果在250年前,他们决定重建圣堂,一间美丽教堂就被建立起来。 所以在今天在教堂里面,我们会觉得天主教的味道还是那么浓,是因为信徒认为那是一个历史的承传,就留下来。所以今天这个教堂仍然有圣母玛丽亚像,也有圣尼古拉像等等。 接下来的文章,我会详细解释教堂里面的一些摆设,与摆设背后的神学意义等等。

neuendettelsau-一个牧师努力的故事

下午,在一场大雨过后,我们有机会跟Lutheran World One Mission的负责人Thomas Paulsteiner 出去参观这个独特美丽的城市Neuendettelsau。Thomas介绍我们这位伟大的牧师,在介绍的时候,我看见Thomas(简称T)的眼神是充满感激与佩服,我心中就知道这位牧师在这个小镇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位牧师Milhelm Lohe(我不会念他的德国名字),他在Neuendettelsau(简称N)只有40年的牧会,可是他来了就改变了整个小镇,甚至改变了整个信义会的宣教历史。他在这里牧会的时候,这里是一个没有人要住的地方,牧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整个村才有7个小茅屋而已,那是150年前的事,可是在牧师努力的牧养之下,人数就慢慢的增加,而且很多事工也慢慢的白建立起来。牧师不但开始很努力的服事这里的百姓,而且也开始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比如:教育少女(当时的女孩是不可以上学的),训练这些已经被 教育的女孩去服事一些的孤儿老人。慢慢的也开始有很多的教育课程。甚至训练宣教士去海外宣教,Papau new guinea的第一位宣教士也是在这里被差派的。从他发展的工作一直到今天,信义会的宣教事工可以到海外这么多的国家,这个地方N可以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地点。而这位牧师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T对我们说,这位牧师之所以那么成功是有一个秘诀的,那就是:“he loves God ,and he loves the people”爱神,爱人。就那么简单。当你把目标眼光都放在基督身上的时候,你的服事只有基督所爱的失丧的灵魂。他为这个小镇付出一切,带来的影响是下几代的子民都被蒙福。今天在这个小镇,每一年最重要的日子就是这位牧师的生日,还有教堂献堂纪念日。他们感谢这位牧师和教会的付出,也纪念上帝在他们艰难的时候,依然保护着他们。 身为传道人,或是神国的工作者,有的时候,我们服事真的也会伤心和气馁。有的时候我们只要结果,却不要认真的经历整个过程,所以很事工没有办法被建立。我们是否还会有像Lohe牧师那样的:“He loves God,and he loves people”.

不同与相同

这次的夏日课程-summer school有30个来自14个国家参加者。虽然我们都属于信义会的肢体,可是来自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与习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加认识对方,我们从分国家,生日日期,鞋子的大小到孩子的数目,让大家很快的就打成一片,彼此认识。原来要一次过记得这么多人的名字也有很多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有一段很愉快的时间来彼此认识。 大家虽然有很多的不同,可是也有很多的相同。所以针对这个不同与相同,我们的老师Claudia 博士就要我们分组然后来讨论。最大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是基督所拯救的一群,被祂使用在工场为祂得着更多的灵魂。 我们的主是万物的主宰,在祂眼中没有肤色国界之分,只有灵魂的宝贵是祂所看重。今天在不同的参加者当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唱他们的歌曲,可是我们只有一个对象,那就是那永恒不变的耶稣。 (德文和西班牙文的歌曲)

St.Nikolai教会献堂嘉年华游行

为了纪念教会献堂的传统,Neuendettelsau的居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一个星期的庆祝会,今天早上有全年龄层比赛跑步,从小到老都参加,一家人在一起彼此打气鼓励与欢呼,真的是替他们感到高兴。小孩子大人都参与在当中,其实就是整个城市都参与在当中。 之后就有游行队伍出来游街,他们代表不同的机构,部门甚至商店也出来游行。我跟德国牧师说,下一次我们的Summer School也要参与,他听了很开心。 在游行中看见大家很开心的穿最美的衣服,制服,到处派纪念品,糖果给孩子,让他们一起感受那股的兴奋。一个教会是带给整个社区祝福,我看见这间教会真的做到了,除了崇拜,礼仪等。我也看见在宣教,扶贫,社区活动甚至教育都与教会息息相关的。看见牧师与信徒一起在大街上游行,孩子在教会门口玩游戏。年轻人在教会树下谈天....他们的教堂是没有大门,而且教堂的大门是随时都开着的,你要 祷告随时都可以的。

一个感动我的崇拜

星期天早上就与其他的参加者一起去崇拜,在大路上有很多的弟兄姐妹一起上教会。 这是一个新的体验,就是整个社区的弟兄姐妹都一起去崇拜。大家只有同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神,一信,一洗。希望有一天,马来西亚的家乡也有这样情景。 崇拜是很传统的礼仪,虽然我听不懂,可是整个的崇拜就很舒服。虽然教堂里没有冷气,也没有很多乐器,就只有一个管风琴,可是整个崇拜我觉得非常的喜欢。 崇拜就是信徒一起敬拜上帝,随着不同的文化,地方有不同的仪式。可是我觉得只要信徒们真心敬拜,环境不是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很强调乐器,环境来决定崇拜的品质。可是今天的崇拜,虽然没有丰富的乐器,可是我看见信徒合一的敬拜,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只有诗歌,管风琴,信徒与诗班的唱诗,没有P&W的队伍领唱,也没有很高科技的呈现,只有牧者带领会众的敬拜,整个的崇拜真的深深的感动我。 有人觉得教会的传统的礼仪已经过时,赞美诗太老了,不要!认罪文,宣召很麻烦,都不要,就把这些丢掉 ... 我看了可真的可惜,就好象把自己家传至宝丢了一样可惜。我觉得 礼仪是重要的,因为这是经过几百年的熏陶,承传到今天的,它可以感动很多人的。 信义会有接近五百 年的历史了,我们经过很多的考验,先祖留给我们的是宝贝,那不只是时间的冲击,而是很多的文化与传承建立的一套礼仪。 我觉得礼仪是可以帮助信徒更容易敬拜上帝。希望很多的教会在设计崇拜次序的时候,不要把这宝贝丢掉。 礼拜完了,教会外面有茶点招待,弟兄姐妹在外面一起联谊很开心,虽然不知道他们说什么,可是真的很开心,很真诚,很有礼貌,而且食物也很好吃。